幻灯二

我们的双碳战略,有什么战略意义?

目录

碳达峰碳中和”自提出以来已一年有余,目前国家顶层设计基本完成、行业政策逐步出台落地、发展趋势逐渐明朗。

一、“双碳”概念及意义

(一)“双碳”概念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了中国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此后又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多次重申。

“双碳”即“碳达峰”、“碳中和”的简称,其中“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碳中和”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碳汇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二)“双碳”对贯彻落实“三新一高”[1]具有重要意义

对我国而言,发掘低碳经济潜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国际层面,目前全球形成的“碳中和”潮流未来将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我国若能够在“碳中和”潮流中取得相对领先优势,那么就能够极大提升国际地位及影响力,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国内层面,脱碳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从粗放式发展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政策文件出台情况

(一)政策体系概述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开启“双碳”征程的元年,相关政策和配套实施方案陆续出台。目前,为落实“双碳”行动,我国政策顶层设计为“1+N”架构:其中“1”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N”指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及各行业、地方政策。

《意见》是党中央对“双碳”工作进行的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覆盖“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方案》是“N”中为首的政策文件,更加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是“碳达峰”阶段的总体部署,相关指标和任务更加具体。

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方案》部署制定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以及具体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各地区也将按照《方案》要求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部分政策出台情况表见附表。

(二)政策思路

“双碳”政策的核心是“开源节流”,重中之重是解决能源供给结构问题,工业、交通、建筑等侧重行业需求侧调整。具体来看:

1.供给端:能源行业要求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并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

2.需求端:工业要求深度调整产业结构,限制两高项目发展,制订高耗能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交通业要求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广节能低碳型智能交通工具。

建筑业要求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开展屋顶光伏建设等一系列行动。

3.配套措施:碳汇方面,稳定现有的土地固碳作用,并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技术方面,强化基础研究前沿布局,研发推广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监测方面,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在投融资领域,不断完善投融资政策机制,发展绿色金融,完善财税改革政策。

三、发展趋势研判

(一)“双碳”是长期性的,不是运动式、短暂的

过去一年,“运动式”的减碳浪潮迭起,不考虑实际生产生活需要而实施的“拉闸限电”则导致部分企业错峰生产或停产,局地居民生活受到影响。低碳化转型是个长期的过程,技术更新、设备迭代、储能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2021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二)“双碳”引发的经济短期阵痛在所难免

我国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必然要承受一定的代价。我国当前仍处于碳排放上升阶段,因而我国“碳中和”之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将更陡峭,“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生产结构变化也更为快速和剧烈。短期看,“双碳”目标可能会对行业造成冲击,尤其在电力、钢铁、航空、汽车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制造业“稳增长”的压力高企。

(三)脱碳之路“开源”重于“节流

我国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进一步发展工业,但同时全球性环境问题又使得中国不得不进行碳排放的限制。这是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时面临的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寻找技术、经济可行的脱碳路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脱碳的思路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需求侧节能减排甚至遏制需求(如采用拉闸限电),此类需求侧管理只能暂时性实现碳减排,无法根本上实现“双碳”目标;第二类是供给侧使用零排放能源、采用零排放生产工艺,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排放、改善气候并深刻变革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四)清洁能源是大趋势,但短期面临储能技术和成本问题

降低化石能源使用,取而以清洁能源代之的做法势在必行。目前火力发电仍是最主要来源(占比超70%),而煤是火电的主要原料。过多依赖火力发电意味着用煤需求将长期处于高位,并导致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未来清洁能源[2]发展潜力巨大,其中以光伏太阳能和风能尤甚。短期看各类清洁能源或多或少都存在技术瓶颈或成本不经济的情况,其中比较典型的两大问题是储能和绿色溢价,目前储能技术在存储规模、成本、安全性等方面还有待突破。

(五)碳交易市场处于起步期,将突出金融属性

碳金融交易通过碳排放外部成本内部化来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问题,从而实现碳减排的目的。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始上线交易,目前尚处于起步期,仅覆盖电力行业,碳交易的形式主要是配额交易,呈现交易品类少、信息披露少、行业覆盖少的特点。

未来,为发挥碳市场的调节和引导作用,碳交易的行业覆盖面将进一步加大,高耗能行业将分批进入交易范围;交易主体更多样化,符合一定条件的负碳企业、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将会被允许进入;价格体系将会不断得到完善,围绕碳产品、业务、服务的金融化产品会逐渐增多,但为避免市场过度波动、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将呈现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特征。

[1]

“三新一高”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

[2]

清洁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核能、氢能、海潮能等能源。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