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大比拼!全国300多支大学生队伍助力节能减排
8月1日,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东南大学拉开帷幕。记者获悉,来自133所高校的259支入围决赛队伍以及21支海洋与岛礁专项赛入围决赛队伍现场参加开幕式,40支中国港澳台及国际赛道入围决赛队伍线上参加开幕式。在为期三天的决赛中,参赛队伍将通过实物展示、答辩等环节进行最终角逐,争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
【参赛数据】
5万多名师生参赛,提交作品数量达6852件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节能减排竞赛召唤更多青年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各类科技创新,敢于挑战超越、追求至善卓越。“希望参赛的同学们勇做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依托节能减排竞赛等平台资源,潜心研究、刻苦钻研,在创新中体验知识和科技的无穷魅力,在挑战中收获成长与发展的无限可能,以实际行动投身科技创新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放飞青春理想、创造人生价值。”
记者了解到,本届大赛贯彻“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主题,自2023年3月启动以来,吸引国内638所高校的5万余名师生参赛,提交有效作品6852件,参赛高校、作品申报数量、参赛人数均创历史新高。此外,本次大赛首次设置港澳台及国际赛道,依托东南大学发起的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吸引391支海外高校队伍报名,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决赛现场】
聚焦民生热点,大学生作品有不少精妙构思
记者在现场发现,节能减排中的痛点和难点已经成为大学生在科技创新中的思考。东南大学“无塑可逃——光电催化废塑料转化联产绿氢系统”项目的周亦柔注意到了焚烧、填埋等传统塑料处理方法的弊端,而氢具有最高的能量密度,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是理想的绿色能源载体。“我们通过化学回收技术将塑料回收过程与氢气制备过程结合起来,用塑料分解的氧化反应代替传统析氧反应,由此产生有用的小分子有机物和绿氢。”周亦柔介绍,如果这项技术能适用于垃圾处理厂,不仅能减少塑料污染,还能产生清洁能源氢气,缓解能源紧缺。
“无损摘果、精准除草、节水灌溉,我们的设计都是实打实的农业刚需!”广州大学张斯洋团队关注农业发展,他们设计的果园太阳能全生命周期养护机为圣女果、杨梅、草莓等椭球类果蔬的自动化生产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能源、农业,还是贴近生活的身边小事,都能成为大学生们施展创新才能的舞台。清华大学未央书院的魏子祺针对北京市快递包装废弃物进行调研后,搭建起了快递包装图像识别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以识别出不同类型快递包装,对快递包装的处理情况做到精准统计。”魏子祺表示,在末端数据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团队结合线下实践和问卷调研,搭建出了北京市快递包装产废末端详细数据库。同时魏子祺也发挥自己数理基础科学与环境工程双学位的优势,建构了居民快递包装回收行为驱动模型废末端详细数据库。“有了这两个数据库,快递包装的报废和处理情况一目了然,在电商平台、消费者到政府决策部门三个环节上,做好快递包装的回收利用。”
通讯员 朱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实习生 葛周钰
摄影 刘莉
校对 盛媛媛
举报/反馈